盆景藝術園觀光
中國盆景是以樹木、山石等為素材,經過藝術處理和精心培養,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現大自然神貌的藝術品。盆景,盆中的風景。不僅欣賞形象美(源于自然),同時欣賞意境美(高于自然),達到藝術美的享受。
中國盆景,被譽為“無聲的詩,立體的畫”。說她是詩,卻寓意于丘壑林泉之中;說她是畫,卻生機盎然四時多變。這種源于自然,高于自然,樹石、盆盎、幾架三位一體的藝術品,經歷代盆景藝術家的精心雕鑿,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塊瑰寶,以鮮明的民族特色、古雅的藝術風格而馳譽世界。
【樹木盆景】,是我國眾多盆景中的一種.所謂的樹木盆景就是以木本植物為主體,經藝術處理(修剪、攀扎)和精心培養,在盆中典型地再現大自然孤或叢林神貌的藝術品。
樹木盆景依觀賞的不同,分觀葉類、觀花類、觀果類三類。
觀葉類 以觀賞植物葉的形態、色彩和四季變化,以及枝、莖、根千變萬化神貌的樹木盆景。觀葉類樹木盆景為各風格、流派樹木盆景的主體類型。如:揚派盆景的松、柏、榆、楊盆景等;蘇派分景的檜柏、真柏、雀梅、榆、三角楓盆景等;川派盆景的羅漢松、銀杏盆景等;嶺南派盆景的九里香、雀梅、榆、福建茶盆景等;海派盆景的五針松、黑松、;羅漢松、真柏盆景等;通派盆景的羅漢松、五針松、黃楊盆景等;浙派盆景的五針松、檜柏盆景等。
觀花類 以觀賞植物花的形態、色彩和花期變化,以及葉、枝、莖、根千變萬化的樹木盆景。
觀花類樹木盆景,徽派盆景以游龍梅盆景,川派盆景以貼梗盆景、六月雪盆景等為其主體類型;其他各風格、流派樹木盆景雖不以觀花類為主體類型,但都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觀花類樹木盆景。如:揚州的疙瘩梅盆景、提籃梅盆景、碧桃盆景、迎春盆景等;蘇州的劈梅盆景、蠟梅盆景、紫薇盆景、迎春盆景等;南通的六月雪盆景、杜鵑盆景等。
觀果類 以觀賞植物果的形態、色彩和果期變化,以及葉、枝、莖、根千變萬化神貌的樹木盆景。
觀果類樹木盆景,川派盆景以金彈子盆景,徐州果樹盆景以蘋果、梨、山楂盆景等為其主體類型;其他各風格、流派樹木盆景雖不以觀果類為主體類型,但同樣都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觀果類樹木盆景。“揚州的香椽盆景等;蘇州的石榴盆景等;上海的海石榴盆景、胡頹子盆景;南通的虎刺盆景、枸杞盆景等;貴州、湖北各地的火棘盆景等;蚌埠的天竺盆景等;北京的葡萄盆景等;金華的佛手盆景等;廣州的金柑、山橘盆景等。
樹木盆景因造型手法不同,通常分為規則型、象形型、自然型3種,從發展趨勢看,以自然型為主。
1、規則型:多為傳統形式,有一定規范程式,造型工整嚴謹,適合廳堂或門庭對稱布置;氣氛莊重華貴。除揚派盆景、川派盆景、通派盆景、徽派盆景等仍保留傳統形式,其他流派已在繼承法基礎上加以創新。如揚派盆景的“臺式”、“巧云式”、盆景;川派盆景的“滾龍抱珠”、“對拐”、“方拐”、“掉拐”、“三彎九倒拐”、“大彎垂枝”、“直身加冕”、“接彎掉拐”、“老婦梳妝”、“綜合式”盆景;通派盆景二彎半的“文樹”、“武樹”盆景;徽派盆景的“游龍彎”盆景等。
2、象形型:以松柏類或觀花類植物剪扎成龍、鳳、獅、虎、象、鷹等飛禽走獸以及人物、圖案,并題以吉祥用語,如“龍鳳呈祥”、“二龍戲珠”、“萬象更新”、“大展宏圖”等,以供祝賀、喜慶、節日用。
隨著時代的前進,象形盆景已不多見。開封龍亭公園應用象形盆景剪扎技藝與植物造型相結合,將地栽圓柏剪彩扎成龍鳳、塔亭以及熊貓、唐老鴨、火車、直升飛機等造型,組成龍亭植物造型園,別開生面。
3、自然型:模擬自然界孤木、叢林神貌,形狀多變,姿態萬千。
其造型可概括為12種形式:
直干式:樹木直立,有古木參天、巍然屹立氣勢,廣州又稱大樹型。
斜干式:樹干橫臥土面,而枝條、樹冠平展于盆外,猶如臨水古木,故也稱臨水式。
懸涯式:樹干向外懸掛下垂,有似蒼崖古松。樹干懸掛不低于盆底稱半懸崖,低于盆底的稱全懸崖。揚州又稱“掛口”。
臥干式:樹干橫臥土面,而枝條、樹冠崛起伸展,似雷擊風倒之勢。
曲干式:樹干革命蟠曲虬龍,多見于傳統的形式。
多干式:樹干叢生,高低參差,虬枝四出。其中又有雙干式、三干式或一本多干式之分。
枯干式:運載干斑駁,洞穿蝕空,極饒蒼古之氣。
垂枝式:枝葉下垂紛披,猶如柳垂綠波。
風動式:枝葉風飄一方,富有動感,如疾風勁草。
連根式:粗根裸露相連,莖干高你參差,錯落有致。揚州俗稱“過橋”,廣東、廣西稱“連理樹”。
提根式:通過栽培技藝和造型手法,變化虬曲蜿蜒的根系形態,呈蒼古氣勢。
叢林式:多株叢植,宛如原野,山間簇生叢叢疏林。
根據“中國盆景評比展覽”評比委員會研究決定,中國盆景分為特大、大、中、小、微型五種規格。
樹木盆景規格以樹木的根頸部至樹梢的長度衡量。山水盆景、樹石盆景以盆的長度衡量。竹草盆景似同樹木盆景,微型盆景分別似同樹木盆景、山水盆景。
此外我國的盆景還有:竹草盆景、山水盆景(又稱山石盆景)、樹石盆景(又稱水旱盆景)、微型組合盆景(又稱微型盆景)異型盆景等幾種類型。
【盆景藝術的起源】 中國盆景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。據現知考古、文獻記載:中國盆景起源于東漢{25-220年},形成于唐(618-907年),興成盛于明清(1368-1911年)。
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,隨著社會、經濟、文化的發展,人們雖然集居城市,仍然留戀、酷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、一山一水。為適應需要產生“囿”、“苑”,發展形成“自然山水園”;產生“畫”,發展形成“自然山水畫”;產生“盆栽”,發展形成“盆景”。三者隨著人類的社會活動、經濟發展、文化提高而相互滲透、相互借鑒、相互提高。
據現有考古、文獻記載,浙江省余桃縣河姆渡新石器貴遺址的發掘中,發現一片五葉紋陶片,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,上栽形似萬年青的植物,說明早在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4千年的新石器時代,我們的祖先已將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觀賞。河北望都東漢墓墓壁畫中出現繪有一陶質卷沿圓盆,盆內栽有六枝紅花,置于方形幾架之上,植物、盆盎、幾架三位一體的盆栽形象,特別是幾架的使用,說明早有東漢就已把盆栽作為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。
南北朝(420-589年)山水畫興起,當時畫家宗炳遍畫平生經歷過的山水,張于一室,以供臥游,并寫下[畫山水序],序中說:“昆閬之形,可圍于方寸之內。豎劃三寸,當千仞之高。橫墨數尺,體百里之回。”這種對“咫尺千里”和“小中見大”的體會,既能促使他的把山水樹石縮在素絹上成為山水畫,也可啟發他縮入盆盎成為盆景,可足不出戶,高枕臥游。
發展到唐代(618-907年)出現寫意山水園和山水畫,盆栽者應用山水畫理將山石與植物組派盆景作出可貴的貢獻,盆景一詞見于明代萬歷年間{1573-1620年}屠隆著[考 余事。盆玩箋],書中寫道:“盆景以幾案可置者為佳,其次則列之庭榭中物也”。歷史上曾稱“盆玩”、“盆樹”、“盆島”、“些子景”等。
在中國盆景藝術發端、發展、形成過程中,中國歷代文學家、詩人、畫家、民間藝人或親自創作盆景,或用詩歌吟詠盆景,或用繪畫描繪盆景,或著書論述盆景,使中國盆景由園藝栽培的盆栽,升華形成具有意境的盆景(欣賞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)。
中國的盆景源于自然,高于自然,不僅欣賞形象美,同時欣賞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,以誘發欣賞者思想的共鳴,進入作品境界的神游。故中國創作盆景都給予題名,通過題名,概括意境特征、神韻,表達主題,使欣賞者顧名思義,對景生情,尋意探勝。中國盆景以表現神形兼備、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為最佳作品。